鲁迅先生不仅对国事人情洞察秋毫,而且对生死之事也看的很透。关于鲁迅先生的一生不是凡夫俗子们所能评述的。一切抱着利用鲁迅的评述无不是对先生人格的亵渎。
鲁迅先生55岁的生命历程是何其辉煌,一生著译近千万字,字字千钧,思想无限。生命的价值正当如此:苟且地活不如痛快的死。鲁迅先生豁达的死亡观不正是他的另一种战斗精神吗?生老病死乃人之常事,先生一生不曾向黑暗低过头,更不会向疾病屈服,他从不向别人(包括他的妻子)述说病痛,也从不在病痛中呻吟,似乎一切的退让都是人格的不幸。
许多朋友劝他治病,劝他到国外疗养,他总是说:“我五十多岁的人总是要死的,死了也不算短命”。生命之长短不是生命价值的尺度。鲁迅先生对其生命的早殒没有遗憾,是因为他活的每一天都很充实、都很富有。
“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,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,因为结果是一样,多几年也是白白的”。在鲁迅先生眼里,治病、休息是生命的浪费,只有工作才是生命的意义。有人说: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。也有人说:“不会休息便不会工作。”,对于鲁迅先生来说,只有浓缩过的生命,才是生命的本质。把有限的工作拉长到整个生命之中,不仅是工作效率、工作质量问题,而且是对生命的不尊重。
“我死后就埋掉,不要开追悼会,不要收礼,不要祭奠。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死后的排场和形式。正因为先生之精神,先生之人格,先生之贡献,先生死后得到的殊荣是他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。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,其治丧委员会由当时的九位名人组成。22日下午安葬,在送葬的路上有数万国人相送,在万国公墓的葬礼上有上万人的群众与先生作最后告别,并聆听蔡元培等文化界名人关于鲁迅先生的演讲。大哉鲁迅:鲁迅之前无一鲁迅;悲哉鲁迅:鲁迅之后无一鲁迅。1956年,鲁迅墓迁往虹口公园,毛泽东亲题“鲁迅先生之墓”。先生若泉下有知,将作何感想!